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学习心得 >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

| 佳洁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1

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趣味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一样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一样,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日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激的那些经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2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一样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比赛”形式。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简便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到达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激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一样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此刻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我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齐,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一样地域的中国人,用自我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一样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可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我的乡土人情!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3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和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中国饮食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选料、加工和产品系统。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饮食习惯,新旧更替,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使中国饮食以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于世界饮食之林。

我国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孟子》等所记北方黄河流域的饮食风格,主食以玉米和黍shu之类为主,副食以牛、羊、猪、狗之类为主。

《楚辞》中所记南方主食多为稻米,副食多为为水产,并明确注明了部分原料的产地。原料的差异必然导致了饮食文化地域风格的差异。

地方风味流派形成了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的南北风味以及四方民众口味及少数民族风味和素食风味。各地的风味有特色者为北京、四川、山东、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安徽、上海等稳定格局。

一、饮食风味流派形成的主要条件

(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村。越是历史早期,越是文化封闭程度高的地区越是如此。

(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

政治、经济及饮食科技也是饮食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以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饮食文化圈处于不停止的动态过去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历史的变迁,而不断的发生生变化。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在中国西部游牧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民族、信仰与包含习俗的因素。

二、划分风味流派的主要依据

1、食品的品质、口味:食品的品质、口味,是划分风味流派的基本依据。

2、原料依据:地域不同,产品风味不同。

3、工艺依据:是划分风味流派的依据之一。

4、产品消费:依据食用人群在饮食层次、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食品原料构成,风味雅俗的差异

三、风味流派的主要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把风味划分为不同的流派。

1、按地域分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本覆盖全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风味流派:广东、山东、江苏、四川。第二个层次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范围的风味流派。在这一层次中,常有八大、十大、十二大风味流派之说。八大是上述四大之外再加福建、浙江、湖南、安徽;十大是八大之外再加北京、上海;十二大是十大之外再加西北和东北(或陕西和河南)。第三个层次是各省、区、市风味流派之下的地方风味流派。如江苏流派下的扬州、南京、苏锡和徐州四个流派。

2、从民族角度分

除汉族外其他民族都是少数民族。55个民族各有其风味流派。

3、以消费群体分

历史上按此方法划分的有民间、寺院、宫廷等。

4、从原料性质上分

可分为素食和荤食。

5、从时间角度上分

有仿古和现代风味之分。仿古主要有仿膳、仿唐、仿宋、孔府、谭家、仿红楼、仿随园。现代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如现代民间、市井、工业制品等。

6、从食品功用分

食疗、普通两大类。其中食疗又可分为食疗、美容、优生、益智等。四、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风味流派

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1、鲁菜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

2、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

3、苏菜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4、粤菜总体上特点是选料广泛、新奇且尚新鲜,菜肴口味尚清淡,味别丰富,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腻。

5、闽菜的风格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特点主要表现在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汤菜考究,变化无穷,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四个方面。

6、浙菜的特点是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7、湘菜的特点: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鲜、酸辣、软嫩,在制作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8、徽菜的菜馆四处林立,是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4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是礼貌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构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向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技术精湛,并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能够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到达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必须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能够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到达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异常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一样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研究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构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所以,不仅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并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仅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到达“天人合一”的效果。所以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之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梦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一样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所以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我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梦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经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能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样做、怎样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5

中国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构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品尝。一个导游,了解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向游客作适当介绍,可增添游客的乐趣。

第一节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能够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解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从夏到秦,我国先民的烹饪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商代名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提出了烹饪理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而黄河流域最早的名菜——周代八珍则标志着先秦烹饪技术到达必须水平。“八珍”是周代宫廷名菜,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烹饪中特定的名词。周代还盛行饮食疗法,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叙述了古人常说的“医食同源”。

秦汉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日趋成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既引进了西方食品,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与饮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隋唐五代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主要体此刻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构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能够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从两宋到明清,我国烹饪理论已到达相当的水平,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异常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莱系

第二节地方风味

一、菜系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构成的物质基础。所谓菜系,是指在必须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一样,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构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就中国菜整体而言,主要由地方风味菜、素菜、宫廷菜、官府莱、少数民族菜五大部分组成。

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四大菜系”: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另

外,还有鲁、川、扬、粤、湘、闽、徽、浙“八大菜系”之说,后又增加京、沪两大菜系,成为“十大菜

二、四大菜系

(一)鲁莱

鲁菜即山东莱。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晋南北朝时。鲁菜在北方很有影响,流传甚广,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它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发展而成。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的烹调方法以爆、炒、炸见长。曲阜的孔府莱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济南菜很多吸收了孔府莱的精华。胶东菜盛行于烟台、青岛一带,那里海产品丰富,故以烹制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

鲁菜的代表莱有: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油爆海螺、炸蛎黄、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清氽赤鳞鱼、爆双脆、清汤燕菜、锅煽豆腐,等等。

(二)川莱

川菜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构成的。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使巴蜀早就构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晚清以后,逐步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为其他地方莱所少有。川莱的味历来以多、广、厚著称,构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名。

川莱的代表菜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灯影牛肉、毛肚火锅、干烧岩鲤、干煸牛肉丝、樟茶鸭子、怪味鸡、水煮肉片、锅巴肉片,等等。

(三)淮扬莱

淮扬菜即江苏菜。江苏自古富庶繁华,人文荟萃,商业发达。远在帝尧时代,名厨彭铿因制野鸡羹供尧享用被封赏,赐地“彭城”(今徐州)。商汤时期,太湖佳肴已有“菜之美者,具区之菁”的赞誉。春秋时代,“调味之圣”易牙在江苏传艺创制美馔“鱼腹藏羊肉”,成为“鲜”字之本。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江苏发明豆腐。隋炀帝开辟大运河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淮盐的主要集散地。此外,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切使得淮扬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自我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而著名。扬州莱制作精细,重视调汤,口味清淡鲜美。苏锡(苏州、无锡)莱善烹河鲜、湖蟹,菜晶清新秀美,口味偏甜,而无锡菜尤甚。

淮扬菜的代表菜有:金陵盐水鸭、三套鸭、扬州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黄泥煨鸡(叫化鸡)、无锡肉骨头、虾仁锅巴、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霸王别姬、羊方藏鱼,等等。

(四)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粤菜的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岭南尚为越族的领地,与经济文化已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粗糙。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越”字也渐为“粤”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清末有“食在广州”之说。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或称惠州)菜三大部分组成。它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烹调吸收西菜制作方法,具有清鲜、嫩滑、脆爽的特点。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和“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还注重季节搭配,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其中广州菜为主要代表,富有洋味,其影响遍及闽、台、琼、桂各地。潮州菜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见长。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多用肉类,口味偏重,富有乡土气息。

粤菜的代表菜有:龙虎斗、烤乳猪、东江盐炯鸡、白云猪手爷鸡、爽口牛丸、沙茶涮牛肉、鲜莲冬瓜盅、广东叉烧等。

三、浙、闽、湘、皖风味

(一)浙莱

浙江菜历史久远。《史记》记载,浙菜用鱼作羹由来已久。南宋临安是著名都会,饮食业兴旺繁荣。浙江菜就是宋朝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菜系。

浙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其中以杭州菜最负盛名。杭州菜善烹淡水鱼虾,菜肴制作精细,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近年来新杭州名菜得到迅速发展,杭帮菜受到全国各地百姓欢迎。宁波菜善于烹制海鲜,技法上以蒸、烤、炖见长,口

味鲜咸合一,注重坚持原味,鱼干制品成菜有独到之处。绍兴菜人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富有乡村风味。

浙莱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干炸响铃、蜜汁火方、生爆鳝片、冰糖甲鱼、黄鱼羹、醉蚶、鳗鲞、霉干菜焖肉、霉千张、清汤越鸡,等等。

(二)闽莱

闽菜即福建莱,是我国南方菜系中颇有特色的一派,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闽地的祖先在开发利用本地饮食资源的同时,注意吸取外来的饮食文化和坚持自我富有特色的地方饮食,构成闽地喜食河、海味,善烹河、海鲜等饮食特点。

闽菜起源于闽侯县,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构成。福州菜为其主要代表,它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口味偏重甜、酸,清淡,讲究调汤;其显著特色是常用红糟调味,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接近广东潮州

菜,调料讲究,善用甜辣。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偏咸辣,多以山区奇珍异品作原料,极富乡土气息。闽菜的传统菜有:佛跳墙、淡糟炒香螺片、炒西施舌、醉糟鸡、沙茶焖鸭块、七星丸、油焖石鳞、鸡汁氽海蚌,等等。

(三)湘莱

湘菜即湖南菜,是我国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菜系。湖南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即有“唯楚有材”之誉,人杰地灵,名师辈出。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已达109种,这从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能够得到证明。南宋以后,湘菜自成体系已见端倪。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

湘菜主要由湘江流域(长沙、衡阳、湘潭)、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地风味组成,以湘江流域为主要代表。由于湖南潮湿多雨的气候和较低的地势,人们习惯于以吃辣椒来去湿和驱风。湘菜的特点是:常用辣椒,熏腊制品多,口味偏重辣酸,讲究实惠。

湘菜的代表菜有:红煨鱼翅、麻辣子鸡、东安鸡、腊味合蒸、吉首酸肉、红烧全狗、炒腊野鸭条、板栗烧菜心,等等。

(四)皖莱

皖莱即安徽菜,又称“徽帮”、“安徽风味”。皖菜是南宋时期的古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的地方风味。皖菜的构成发展与徽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

皖菜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地风味莱构成,以皖南菜为代表。皖南菜起源于徽州,故又称“徽菜”,向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火工,火大油重,坚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沿江菜善于运用烟熏技法。

皖菜的代表菜有:红烧果子狸、无为熏鸭、符离集烧鸡、火腿炖

甲鱼、毛峰熏鲥鱼、火腿炖鞭笋、风阳瓤豆腐,等等。

四、京、沪、鄂、秦、豫风味

(一)京莱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又是汉、满、蒙、回等中华各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使得北京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逐步发展为主要由当地风味和山东风味构成的北京菜系,同时也吸收了清代的宫廷菜、王公大臣的家庭菜以及南方菜和

西菜的精华。所以,北京菜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也是北方菜的代表。

北京菜的特点:取料广泛,烹调方法独具一格,以爆、烤、涮、熘、炒最为见长,口味以脆、酥、香、鲜为特色,擅长烹制羊肉菜肴和以猪肉为主料的莱肴。

北京菜的代表菜有:北京烤鸭、涮羊肉、扒熊掌、白煮肉、炸佛手卷、烤肉、酱爆鸡丁,等等。

(二)沪莱

沪菜即上海菜,也叫“海派菜”。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菜系的构成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它是在吸取了广东菜、四川菜、北京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等外帮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西菜影响,所以上海莱具有海派味,善于吸收各地风味之长,善于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气息。上海菜的主要特点是:汤卤醇厚,浓油赤

酱,咸淡适口,坚持原味。

沪莱的代表菜有:糟钵头、生煸草头、下巴甩水、虾子大乌参、八宝鸭、枫泾丁蹄、五香烤麸、松仁鱼米,等等。

(三)鄂莱

鄂菜即湖北菜,又名“荆楚菜”。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菜发源于春秋时期楚国都城郢都。它主要由武汉、莉州、黄州三个地方风味组成,以武汉菜为代表。鄂菜的特点是:工艺精致,汁浓芡亮,口鲜味醇,注重本色,以质取胜,擅长于烹制淡水鱼鲜、禽畜野

味,富有民间特色。

鄂菜的代表菜有:冬瓜鳖裙羹、清蒸武昌鱼、瓦罐鸡汤、鸡泥桃花鱼,等等。

(四)秦菜

秦菜即陕西菜,是我国最古老的菜系之一。战国时陕西曾是秦国的辖地,是古代关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西汉和隋唐两个历史时期对秦菜风味的构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秦菜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将外帮菜的长处和本地富有的物产和饮食习俗融为一体,逐步构成关中、

陕北、汉中三种不一样的风味,其中关中莱是秦菜的代表。古城西安集名菜名店之大成。关中菜的特点是以猪羊肉为主要原料,料重味浓,香肥酥烂,滋味纯正。陕北菜以羊肉为主,具有必须的少数民族特色。汉中菜口味多辛辣,擅长用胡椒等调味晶。

秦菜的代表菜有:遍地锦装鳖、驼蹄羹、葫芦鸡、同心生结脯、醋芹、奶汤锅鱼、煨鱿鱼丝、白血海参、带把肘子、老童家腊羊肉,等等。

(五)豫莱

豫菜即河南菜,是我国较早的一个著名菜系。北宋时豫菜已初具色、香、味、形、器五美,并包含宫廷菜、官府菜、寺庵菜、市肆菜和民间莱五种菜。豫菜的特点是:鲜香清淡,色形典雅,质味适中。

豫菜的代表菜有:糖醋软熘鲤鱼焙面、桂花皮丝、清汤荷花莲蓬鸡、套四禽、道口烧鸡等等。

五、其他风味菜

(一)素菜

素菜是以植物类和菌类食物原料制成的菜肴。中国的素菜源远流长,构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时期和唐代。宋代素菜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专营素菜的素食店。我国素菜的大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清代,素菜进入宫廷,有了专门负责皇帝斋戒的素局。清代还将素菜分为三个派别,即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素菜在我国菜肴中别具风格,独树一帜,为丰富多彩的中国莱肴和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素菜的特点有三:一是营养独特,健身疗疾;二是选料广泛,珍品繁多,制作考究;三是模仿荤菜,形态逼真,口味相近或相似。

我国经营素食的名店有:北京全素斋、上海功德林和玉佛寺素斋、杭州灵隐寺素斋馆、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素斋馆等。

(二)宫廷莱

宫廷菜是指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皇后、皇妃等享用的菜肴。我国宫廷菜主要以几大古都为代表风味,它们又有南味和北味之分。南昧以金陵、临安(今杭州)、郢都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为代表。流传于今的宫廷菜主要有北京的仿膳宫廷菜、西

安仿唐菜、开封仿宋菜和杭州仿宋菜。

北京的仿膳宫廷菜是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宫廷菜,它一般指清代御膳房里传下来的一些菜肴。清官膳食是极具制度化、规范化的,主要由山东风味,满族风味和苏、杭风味三种组成。其菜点华贵珍奇,用料广泛而稀有,菜名寓意吉祥富贵,餐具豪华独特,集中了中国传

统烹饪技艺的精华,其烹饪水准之高前所未有,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高成就的标志。北京的仿膳仍保留着清官御膳的特色,如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颐和园的听鹂馆餐厅等,深受美食家欢迎。

西安的曲江春餐厅推出仿唐莱,潜心研究祖国的烹饪遗产,挖掘唐代菜点,力图振兴秦菜精华。已研制成功的仿唐菜点有驼蹄羹、同心生结脯、醋芹、遍地锦装鳖等。

河南开封是我国历史名城,七大古都之一。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能够看出汴京饮食业的高度发达。当时涌现出一批名菜、名厨和名店。开封的仿宋莱有焙面、两色腰子、烧臆子、东华蚱,等等。

南宋时期,很多人才南流,推动了江南饮食业的发展。南宋王朝偏安一隅,造就了京城临安(今杭州)的畸形繁荣,异常是都市饮食市场的繁荣。杭州市饮食公司宋菜研究组依据古代的烹饪文献资料,挖掘出一批著名的仿宋菜,如东坡脯、莲花鸡签、蟹酿橙等。

(三)官府莱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许多高官极其讲究饮食,常请各地名厨为其服务,创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名菜名点,构成了有必须影响的官府菜。有的官府菜以其独特的风味流传至今。

1.孔府菜

孔府菜是我国最著名、最典型的官府名菜,它融历代宫廷官府名菜和山东民间菜为一体,在我国各大菜系中自成一派。孔府的烹饪技术和传统菜点,是千百年来孔府的众多烹饪大师继承和发展我国劳动

人民的智慧结晶的结果,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府菜的构成主要是孔子的后代秉承孔子有关饮食卫生、养生之道的言行,经历代发展逐步构成的。孔子十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饮食原则对后世的孔府菜和饮食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孔府菜在长期的发展中构成了自我独特的风格:取料广泛,制作精细,极其讲究富贵气和滋补,讲究造型和盛器,菜名寓意深远,古朴典雅,宴席菜礼庄重,等级分明。

孔府菜的代表名菜有:诗礼银杏、一品锅、八仙过海、怀抱鲤鱼等。

2.谭家莱

谭家莱是清末封建官僚谭宗浚家庭的菜肴,是清代家庭风味的典型。谭家菜的烹调讲究原汁原味,咸甜适口,南北均宜,独创一派。谭家菜还最擅长制作海味,其中燕窝、鱼翅的烹调极为有名。民间有“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的说法。

作为北京清末的官府家庭菜,谭家菜现仍保留在北京饭店,主要名菜有:清汤燕窝、黄焖鱼翅、红烧鲍鱼、扒大乌参,等等。

3.随园菜

随园菜是根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这部烹饪著作总结和研制而成的。《随园食单》总结了历代名家的烹饪经验,融会了各地饮食风味,尤其是官府家庭的名馔和风味点心300余种,能够说是官府菜谱的代表作。

随园菜的特点是:注重原料的选择和搭配,讲究色、香、味、形、器及进食艺术,注重筵席的制作,烹调方法以江浙地区的技法为主。

随园菜的代表菜有:白玉虾圆、素燕鱼翅、雪梨鸡片、黄芪蒸鸡、鸡粥等。

4.红楼菜

红楼菜是根据曹雪芹《红楼梦》中记述的肴馔而烹制的菜肴。它是钟鸣鼎食之家贾府的肴馔,其饮食讲究豪华,代表了官府菜的风味特色。此刻由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饭庄研制和经营。

红楼菜的代表菜有:油炸排骨、火腿炖肘子、糟鹅掌、炸鹌鹑、茄鲞、银耳鸽蛋、怡红祝寿等。

(四)少数民族莱

少数民族菜也称“民族风味莱”,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外,还有蒙、回、藏、满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我的饮食风格和特点。

1.满族

满族古称“女真族”,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曾两次在历史上建立王朝。清代满族菜影响全国,后经满汉交流,有些已被汉菜吸收,现只是在东北、西北等一些地区,满族莱仍保留原先的风味。

满族以定居耕作为主,以狩猎为副业,主要食物有高粱、小米、玉米等,嗜食白煮猪肉,狩猎得来的野猪、鹿、兔等也是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还有养蜂采蜜的传统,较擅长制作蜜制品。烹调方法多烧煮,喜食糕点面食和干鲜果品。满族传统名菜有白肉血汤等,传统点心有萨其马、打糕、玉米面等。

2.藏族

藏族大部分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地区,大多信奉喇嘛教。受地理环境和宗教的影响,他们有自我独特的饮食风俗。藏民族长期以畜牧业为主,所以,菜肴用料以牛羊肉、奶类为主,手抓羊肉、青稞面、酥油茶、河曲大饼是其独特的风味食品。此外,还有脍炙人口的“藏北三珍”,即用当地物产原料烹制的冬虫夏草炖雪鸡、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蘑菇炖羊肉。由于受到喇嘛教的影响,藏族不吃鱼类。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东北一些地方,以游牧为主。饮食习俗以牛羊肉和奶酪品为主食,蒙古族人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为“红食”。最具风味特色的是“塞北三珍”醍醐(纯酥油)、酥酪和马奶酒。红食以牛肉和绵羊肉为主。蒙古族人最喜食手扒羊肉。全羊席是蒙古族的上等宴席。

4.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大多与汉族杂居,但其饮食文化仍基本保留其民族特色。回族菜亦称“清真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说,回民清真莱是众多少数民族莱中构成最早也最具特色的。由于信奉伊斯兰教,回民在饮食上有必须禁忌,最大特点是不吃猪肉,但

吃骆驼、牛、羊肉。此刻我国的回族清真菜大致有三种风味特色:一是西北,如新疆、宁夏地区的清真莱,较多保留了中东阿拉伯人饮食特色。二是长江以北的北方清真菜,较多受北京、山东菜的影响,对羊肉的烹调很有特色,且制作方法精细,以爆、熘技法最擅长。全羊席是其优秀代表作,早在清代就为宫廷中招待伊斯兰使节的御宴。三是杂居南方和沿海地区的回族清真菜,对羊肉和鸭的制作有独特之处。上述三种清真莱构成中国清真莱的总体。

5.朝鲜族

我国东北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的丹东、吉林的延边一带,在饮食上有自我鲜明的特点和习俗。

朝鲜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用料讲究鲜嫩,调味多样,注重原汁原味,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明烤、腌渍等。朝鲜族喜食狗肉。朝鲜菜中的冷拌技法、狗肉制作、蔬菜泡制有独特风味。

朝鲜族传统菜肴有:冷面、狗肉火锅、泡菜、生拌鲜鱼片等。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甘肃等地,饮食上以面食和纯肉类菜肴为主。面食较擅长以烙的技法制作,如馕。维吾尔族禁吃猪肉,常用原料有羊肉、牛肉、鸡肉以及少量蔬菜。羊肉的烹制最具民族维吾尔族传统菜肴有:羊肉羹、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饭等。

5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