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心得体会 >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佳洁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1)

也许你听到老师的名字和一些奇怪,那么如果我说它永远不会知道你的作者。它的作者是著名的 - 诸葛亮。今天,我要分享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它美丽的文字,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情感,这篇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卓然梁,他的能力像Bole当他发现他的感激天赋。不要让我们看看!

在文章的开头将分析世界的情况,说皇帝的最后的.愿望。希望对危机的局势,经过鼓励之后,主要的Liu en努力建设强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禅不仅在君主的尊严与部长的关系之间,而且在君主的基础上另有一丝希望,诸葛亮刘禅希望从愚蠢的男孩出来,变得公平和严格的国王。

然后诸葛亮的ch子把我们变成了今年的回忆。在一段似乎平静的叙述中,Bole Liu Bei在马里找到了他的马,并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让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认真阅读,不难从第一位皇帝那里找到,而不是对部长卑鄙,不加区分地犹豫等等,充分表达 诸葛亮对刘蓓的感谢和感恩。同事,并表达了自己的中北部平原,第一位皇帝的恩典的决心。最后,对于这个当离开临时表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在第一个皇帝的感激的表示的结尾。 有些学生可能会很困惑,这个刘蓓怎么能He De,让那么聪明的诸葛亮死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蓓发现自己在行军的战斗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人才中的进步。所以不要犹豫,放下他们的身份,三心谨慎地请他帮助自己。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没有朋友,我们都排除他。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排除他,但他总是看着别人的眼睛盯着,用眼睛的表演看到自己。所以和其他人比较,自然的看起来不值得他。其实,只要我们有同样的刘蓓花刺看自己,用眼睛的发现来赞美别人。然后你会有很多朋友。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2)

羽扇纶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运筹帷幄;稳坐战车,用十足的信心与智谋应对挑战。他仿佛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是敌军永远无法跨越的精神门槛。这也许是很多人想起诸葛亮时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师表》将其从“神”拉回“人”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诸葛亮。

《出师表》诞生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时蜀汉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面对一个年幼无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诸葛亮毅然扛起“兴汉”的大梁。对内赏罚分明,对外抚羌联吴,即使明知与曹魏实力悬殊,仍在准备过后进军以图中原。这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好像一个铤而走险的赌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却正是这一坚定意志与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打动无数后来读者。正如《正气歌》所言的“时穷节乃现”,《出师表》“名世”与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作品,它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上表,表达了了诸葛亮出师北上,光复中原的决心。每次读到篇文章都让我非常地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真诚。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托孤于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然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不敢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告诉后主刘禅,自己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从来都没有想要做天下的一方诸侯。然而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出生低下,而且我还有点狂妄。三次去茅庐请我,让我非常感动,然后我就跟着先帝刘备创业。

后来在刘备去世,诸葛亮厉兵秣马,希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愚忠,因为当时天下曹操仍然是最强的,蜀军是最弱的。然而诸葛亮却始终铭记刘备的嘱托,为了完成先帝遗志决定出师北伐。

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来,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之一。

读完《出师表》我为诸葛亮的精神感动了,我在想如果诸葛亮投曹操的话,可能天下早就定下来了。然而却因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动,几十年来夙兴夜寐,积极帮助刘备争取天下,并要帮助刘备光复汉室。今天的我们如果遇到真心的朋友一定要用心对待。因为我想信我们用真心对别人别人一定也会用真心对我们。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4)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5)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6)

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7)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8)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题记

其实在学习《出师表》前,自己就已接触过它。那是偶然听到一首名为《出师表》的歌曲,只觉惊艳。歌中一句“不畏生死,誓报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让我心中某处微微一动。特意去了解,于是知道了这饱含诸葛亮千万种情绪的《出师表》。有太多人说读其以致潸然泪下,起初我只是不解:诸葛亮为何要临表涕零?

后来逐步了解,发现自己还是太浅薄。先帝病逝,临终前于白帝城托孤,将刘禅交付于诸葛亮。为了却先帝之愿,他决定北伐。然而放心不下后主,沉重、悲壮的心血凝结于《出师表》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多信任、忠诚,才会把自己的过往一一道来?若不是视为己出,又怎会让后主了解自己的曾经?“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又有多少个夜晚,先帝入梦把盏对弈似当年?丞相踏上的漫漫北伐路,以报答先主当年三顾之恩,二十一年风风雨雨不曾磨灭的是那份初出茅庐的誓言。也许丞相知道兴复汉室已不可能,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抱憾终于五丈原?《出师表》读罢,我掩卷沉思。

直到再听到焦晃先生的《出师表》朗读,那心上的一点痒终化为滚滚波涛,在心中掀起巨浪。诚恳、感激、忧心忡忡,焦晃先生的声音让我心中开始云海翻涌。日暮西山的丞相出征前对朝廷放心不下,对后主放心不下。待到这位鬓已星星的老人双手颤抖着说出“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孔明眼中带着晶莹写下表书,写到激动处,抬起笔来,墨点甩到窗框上。笔微颤,却愈来愈激昂。最后,点下最后一点,搁笔。他泛白的双鬓在风中轻颤,目光凝结,泪水无声流淌。

我的防线瞬间崩溃,泪水决堤而出,我无法形容我的感情,因为我读到的是一位人臣的灵魂。然而刘禅在他去世后亲小人,远贤臣,263年,蜀国灭亡。

世事总难如人意,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9)

《出师表》是公元227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主要表达了自己感恩其父刘备的知遇之恩,并给予刘禅治国的建议,言辞恳切,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心。

一、感恩知遇,临危受命。

三顾茅庐,共商大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并盛赞:“吾得孔明,犹雨得水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激赏。

君臣共济,感情笃深。诸葛亮不负厚望,火烧博望坡,初出茅庐;火烧赤壁,败曹大军;智取荆州,得立足之地;取成都,取汉中,拥战略优势。刘备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219年,自称汉中王,221年,建立蜀汉,并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形成鼎立之势。

临终托孤,夙夜忧叹。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公元219年冬,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221年,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桃园三结义的关羽报仇,但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逃到白帝城,八十万大军所剩无几,眼见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计无望,终一病不起,托孤诸葛亮,于223年,溘然长逝。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刘备临死,让长子刘禅拜诸葛亮为亚父,授良辅政,诸葛亮为了不负君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方,贮备兵甲,并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实现刘备生前遗愿,实现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

二、忠心护国,事无巨细。

诸葛亮的忠心护国,文中主要表现在他临走之前,对后主刘

禅的谆谆嘱托,宛若一位即将出远门的父亲,对孩子的千叮万嘱。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主要嘱托了刘禅以下几件事情:

1、宜开张圣听。希望刘禅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以此振奋志士

的精神,不要随便看轻自己,不要说不恰当的话,不要堵塞忠臣规劝的言路,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

高处不胜寒,身为帝王,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所言,宫室妻妾都偏爱,朝堂群臣都敬畏,大家出言行事,自是反复斟酌,找到最妥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未必说的就接近于真相,所以感叹齐王被蒙蔽太久。刘禅处境与齐王一样,所以诸葛亮希望他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如此才能了解国情,才能正确施政。

2、宜内外同法。“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皆是刘禅生活起居的亲人或者熟识之人,遇到事情,不免有所偏袒,但诸葛亮针对这个问题,认为凡是犯错之人,都当受罚,凡是忠善之人,都当鼓励,如此才能体现公正严明的治理,人民才会见贤思齐,国家才会井然有序。

刘禅渐渐长成,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在这里诸葛亮提出内外同法,亦有对刘禅过度信任包庇黄皓的提醒。任何一个团队,拉帮结派,保护亲信,是非不分,终究会如连日阴天,很难焕发出人们来自本性的勃勃生机,更何况是一个国家,若是宦官当道,奸诈阴险,是一定会把国家推向危险之地的,后来的黄皓崛起,专秉朝政,导致姜维屯田,国家衰亡,就证明了这一点。

3、宜悉以咨之。《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时年刘禅刚好20岁,登基第三年,所以,诸葛亮对宫中之事和军营之事,都不是很放心。希望他多多咨询有经验的大臣,再作决定。宫中之事,咨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忠良老实,先帝选拔出来帮助陛下的,若有事情,一定要先咨询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做到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获得很多好处。

营中之事,可以咨询向宠,他善良公正,精通军事,是先帝和大家一起选拔出来的能者,碰到军队里的事情,可以多咨询他,一定可以做到军队团结一致,大家各得其所。殷殷嘱托,情真意切。

4、宜亲贤远佞。为了让刘禅便于接受,特意选择了先汉和后汉的例子,告诉刘禅先汉所以兴隆,皆因亲贤臣,远小人;后汉所以倾颓,皆因亲小人,远贤臣。并推荐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贞良死节之臣,希望刘禅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指日可待。

公元223年,刘禅在成都继位,时年17岁,小太监黄皓开始跟随刘禅,刘禅十分宠信他,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但是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时,因诸葛亮的震慑,黄皓也不敢露出野心,到234年诸葛亮死后,又有董允遏制黄皓,直到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陈袛接任其官职。陈袛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官职一升再升,从黄门丞升到了中常侍,再到奉车都尉,之后总揽朝政,蛊惑刘禅,甚至排挤姜维。诸葛亮早已担心黄皓乱政,所以在出门远征之前,尤其放心不下单纯、懦弱的刘禅被小人蒙蔽,对国家不利,所以嘱咐要亲贤人远小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曹魏,讨贼兴复,以告先帝。234年8月,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临终遗言希望属僚竭忠辅主,更希望姜维能继承他的志向,为国出力,并要求丧葬穿常服,容一棺,无器物,勿举哀。

一代将星坠落,亮死29年,蜀汉灭亡,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在保卫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鹿头山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傾其一生感恩报国,一家三代,战死沙场,忠心护国,终究落于后人乐不思蜀的闲谈中,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10)

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

5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