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心得体会 >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

| 新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__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 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 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 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 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 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泽东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 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这种出自于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动力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为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动力吗?从历史看,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 都失败了。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战胜人类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 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 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 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 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 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 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2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很多方面的言论,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本书,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我也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论语》里多处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都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可论语中只看到“子孝”的讨论,并没有写父母的爱。其实,根本不需要提,因为那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呢。

父母是那么的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又对父母有多少关心。就拿自己来说,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父母为我处处操心,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处不在,而我却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唠叨声让我很厌烦,甚至对父母的爱有一种反感,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爱了,我会真心去对待这些爱。

其实我真的觉得自己挺不应该的,会跟父母顶嘴,吵架,可我却不知道父母骂我是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也许在生活中的一件很小事就能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爱,比如:做一件家务事,替妈妈分担;过新年说上几句祝福语;吃饭的时候像父母照顾我们一样为他们加一点菜……

《论语》是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说不尽,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来。对于《论语》,正如编着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3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5

《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6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高中作文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9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巨着。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工作论语心得体会简短篇10

《论语》,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著作,每个初中以上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几条。然而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的“传统文化热”。电视上出现了很多以“名人讲解《论语》”、“领略千百年前的《论语》“等为题目讲解《论语》的节目,同时荧幕上也多了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好事啊,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们去重新回味已经遗忘好久的经典文化,固然很好,这是妇孺皆知的。然而,他们传播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看未必。

举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讲解名著的节目,当讲论语时,竟然说:“《论语》虽然只是孔子说的一些话,却句句引人深思——”天哪,这是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我们做为初中学生都知道,《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并非是孔子单单一人的言行。如今,那个节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类似误导世人的节目。其实,不单如此,还有许多错误的说法,弄得当时初学国学的我晕头转向。

再说说历史电视剧的事。因为传统文化热,最近许多历史电视剧开始热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姐姐,正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么。我见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于是向前瞅了瞅。呀,这不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吗?一向喜欢历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兴奋,便壮着胆子问:“姐姐,这个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却不离开屏幕。我想,看来我遇到同样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了!可没想到,当我正想下车时,却听见她喃喃自语道:噢,男主长得多帅啊,真是看不够!瞬间,我僵在原地。原来,她只是对男主角的相貌感兴趣!一刹那,我仿佛看透了这类事件。原来,人们看历史文化的电视剧,大多是追求紧张有趣的情节,或是喜欢主角们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赏古代文化的,我想十个里不会超过三个吧?而那些剧组,也许追求的只是收视率。

其实,如果社会并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热”而重拾古代文学,反而接受了错误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么普及传统文化并不是好事。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些讲解论语的“文人”们,是否能完整地背诵《论语》的文学常识呢?是否能“晓古通今”,是否能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读成四声呢?——知道他们的答案后,也许你就知道这个“文人”,是真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错误知识的传播者了。

不得不说,曾经的《论语》到了如今确实变了味。但这变了味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因为某些人的错误传播。我多么希望《论语》不再被错误传播!愿这错误的“传统文化热”能早日变为正确的“传统文化热”。

愿人们都能正确传播古典文学,让《论语》给人以借鉴和启迪,给人以感染和熏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让古典文学这颗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远耀眼!

6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