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心得体会 >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

| 新华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写一篇心得将其记录下来。写好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1

当年的那些老劳模的事迹还历历在目,他们说过的那些质朴却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依旧言犹在耳。今天,不断涌现的新劳模继承了他们最核心的精神,并融入了这个新时代所特有的风范和意义。在此种意义上,当下的劳模们已经重新锻造了劳模的概念。在他们身上,更突出了创新、知识、激情、坚守等意义;在他们身上,放大了某些劳模的个性,也保存了劳模的本质。

当然,有一点是不变的:这些人曾经平凡,却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并在勤奋务实间保持着求真向上的心灵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有的辛劳、所有的艰难、所有的付出以及所有的拼搏都是为了追求卓越、活出自己、超越自我。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时代是变化的,成功的真谛却永恒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素质;刻苦钻研、孜孜求索的进取意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乐于助人、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坚定的事业心、勤奋的学习钻研状态、敢于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持续的热情和斗志、与人分享并合作的境界永远都是追求不凡作为的重要凭借。

让劳模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信念,让劳模精神促动我们追求卓越,成就梦想!让我们从平凡中成就卓越之道,从生活中探求生命真谛,从现实中谋求超越本质,从点滴中收获伟大成就,让我们像劳模们一样带着使命感投入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一起去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和更美好的社会。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2

10位最美铁路人用他们在平凡岗位中一路走来的辛勤足音,诠释着铁路工作者最美的岗位坚守。

“无敌解钩手”陈林用干任何事情都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铁路公安宋鹏飞用一句保护旅客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用汗水换来天下无灾;忠诚守护“中国扶贫专线”的"神奇工长"汪伯华...…他们以热情、奉献、拼搏、担当,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观看后,我深深地受到了触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他们总是在平凡点滴中默默的奉献,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做好一件事并不难,坚持一直做好一件事却很难,然而“中国重载第一人”景生启,就在大秦铁路默默坚守了25年;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张润秋正是如此,常年待旅客如家人,旅客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在她的带领下“润秋服务组”成立,坚持初衷换来的是8969封表扬信和815面锦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这一个个平凡的岗位闪耀出璀璨的星光。

作为一名普通铁路职工,我们应该立足岗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拼搏奉献,勇担使命,争做最美的重工电人。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3

在观看了刘博、张润秋、景生启等十位先进典型的事迹后,我深受鼓舞。他们全部来自于铁路工作的基层一线,但是代表了铁路行业300多万职工勤劳奋斗的优秀品格。“守护列车安全的数据侠”刘博、高铁第一站传递温暖的张润秋、大秦铁路“中国重载”第一人的景生秋、挺立铁路科研第一线的朱挺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展示出了当代铁路人的服务本色和担当品格。

在这次的直播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无畏无私,看到了铁路儿女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在他们身上映射着的无数铁路职工舍小爱顾大局的光辉品格。

时代在不断前行,他们是我们前进的榜样,而我们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企业楷模,我们要传承领悟他们的精神,让中国铁路走向世界,让铁路事业更上一层楼。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4

“两路精神”筑“路”更筑“人”

川藏铁路开工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曾引领筑路人建起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两路精神”在新时代也焕发了新的生机,有了新的担当与使命。“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两路精神”不仅筑起了贯通青藏高原的“生命线”,还筑起了“两路人”的“品格线”。

以严谨的态度、精确的测量,定下“两路人”的“科学线”。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独特的气候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在此施工、修路有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筑起,离不开对科学的尊重。“两路”工程制定者、决策者以及施工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自然、立足人文,用科学武装头脑,攻坚克难。因此,面对新的使命,不论是大工程还是简单的一条小巷、一弯拱桥,建设者都应坚持“两路精神”,严谨分析、因地制宜,做到“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推动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以坚强的毅力、过人的勤奋,立起“两路人”的“拼搏线”。在“两路”修筑之时,除了恶劣难挡的气候,落后的设备工具等也使得修路工程举步维艰。但“两路人”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地冲向最险峻、最艰难之处。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两路”建设队伍斗志昂扬,以惊人的毅力筑起了“天路”。新时期,新的建设者应当继承、发扬“两路精神”,在推动、落实筑路、修桥以及安置房建设等惠民工程时,做到“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用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为居民送去便捷、舒适。

以昂扬的斗志、折箭的决心,顶起“两路人”的“担当线”。“两路”建设之所以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是因为在“世界屋脊”上建起一条畅通之路是一个无人碰触过的课题。当时的“两路人”,于内有着国家、人民赋予的重任,于外有着他国学者的冷眼、质疑。在重重压力之下,“两路人”未退缩,而是以破釜沉舟的决心、锐不可当的勇气,迎“高压”而上,敢为人先。新征程下的建设者也应不惧“高压”,坚持贯彻“两路精神”,焕发新的斗志。在工作中,只要是利民惠民的建设工程,建设者就要敢于顶住压力、破除阻碍,建立起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宜居的保障房屋以及秀丽的公共文化场所等,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期惠民利民的关键一环,对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建设者要以“两路精神”为指引,信科学、敢拼搏、有担当,集中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5

孟照林,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曾获山东省首席技师、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说起孟照林,铁路业内人士无不挑起大拇指,“他是我们的榜样,有着点子大王称号,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创效带头人。”对于出生在青岛本地农村的孟照林来说,出身寒门是磨练他意志的一笔财富,并以“吃苦耐劳是本色、勤奋好学是习惯”的韧性,不断摄取知识的养分。1998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青岛西车务段黄岛站,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从车号员、调度员再到值班站长,他在车站一干就是21年。

他善于总结和分析问题。他不是一个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人,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规章与业务知识的累积和现场工作经验的融合,让他在分析和总结中,找到这种关系在纵向与横向联系的结合部,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他以黄岛站调度室团队为核心,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他的“加强站港联系,突出装卸组织,避免交叉干扰,挖掘运输潜能”24字工作法在济南局集团公司各疏港车站广泛运用,促进了运输潜力的释放。

他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调车效率低下,影响货运增量的瓶颈的问题。他提出的调整调车机作业区域和作业办法、增设机车走行线、改造小汽车装车线等提升效率效益的金点子和工作室提出的15项合理化建议均获得立项实施,促使黄岛站装车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日均装车2015年2500车、2017年2700车、2019年超3000车的阶梯式增长。

他审时度势,关键时刻显担当。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给铁路运输带来冲击。有着丰富运输组织经验的孟照林敏锐地察觉到,利用握旅客出行减少、客车停运的“窗口期”,加大货运组织力度,全力以赴稳货补客。他下沉一线、关口前移,主动寻找货源,把因受疫情公路运输受阻的各地大宗货源,成功实现公转铁。为满足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他每天在线上组织港口、铁路物流园、货主开货源计划合编会,精准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港口货源到达动态,为重点企业提供“船舶优先停靠、货物优先装车、列车优先发车”的快速物流服务。1至2月份,董家口南站发送货物355万吨,实现运输收入2.8亿元,装车数占到了济南局集团公司货运总量的7.5%。

孟照林总能够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化变量为增量,实现工作效益的稳步提升。和他工作多年的同事们都经历过,每遇困境,孟照林都能够想出良策进行应对,因此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并被冠以点子大王的称号。其实他的每一个点子都不是信手拈来,或是脑洞大开凭空杜撰的,每一个点子背后,都是他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是他对市场形势的精准预见,是他对时机变换的准确把握。

21年的蹉跎岁月,孟照林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上领导岗位。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货运吞吐量持续稳步提升。而这些还不是孟照林的最终目标,因为他的目光已经转向了董家口港区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亿吨的运输体量。此时他的脑海里早已经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运输蓝图,他谋划着工作实施的顺序、步骤、侧重点,能否继续采取优化布局,或是利用现有资源巧妙腾挪的方式进行接盘,这就需要让我们拭目以待了。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6

2020年年末,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以时速250公里的CR300型复兴号动车组成功研发投用为标志,从时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全系列复兴号动车组投入使用,中国高铁技术持续领跑世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张波是复兴号的缔造者之一。2012年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启动。张波担任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研发复兴号,首要就是研究总体技术条件。张波回忆,当时至少有807项关键技术的运用条件、基本性能等要素需要通盘考虑。为了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他带领团队深入多个铁路局调研,仅专项研讨会就召开了100多次,技术资料摞起来有1人多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完成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蓝图。“复兴号在我们这一代铁路科技工作者手中诞生,这是我一生的荣耀。”张波说。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很多人为京张高铁的自动驾驶技术惊叹,列车自动驾驶背后,陈志强这个“最强大脑”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志强是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有高铁列车“大脑”和“中枢神经”之称的列控系统正是陈志强与科研人员创造的尖端成果。

2007年,为了摆脱国外少数几个国家对高铁列控技术的垄断,实现列控系统“中国造”,陈志强与团队在瑞典进行了一年多的科研攻关。他们每天通宵达旦研究方案,完成了100多万行各类代码编写,终于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品牌、适应中国高铁发展需要的C3系统,从此,中国高铁列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雄安站作为雄安新区首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一经投用就受到社会各界点赞。很多人不会想到,建设这座智能车站的是一位身材纤瘦的女将,她就是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

从来到雄安的第一天,吴亚东就在迎接挑战。两年工期要建设一座面积相当于6个北京站的站房。为了高质量建设雄安站,追上因疫情耽误的工程进度,吴亚东和同事与时间赛跑,共同_施工难题,最终工期节约56天,创造了铁路建设的“雄安速度”。

最美的铁路人心得体会篇7

观看了《最美铁路人事迹报告会》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美铁路人来自于基层,他们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用心、尽力,为我做好今后的工作树立了榜样。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最美铁路人”是新时代铁路人前进路上的引领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张润秋女士,她说:“工作的事,旅客的事,在我这儿还是要放在最前面的那件事儿”。朴素无华的言语道出了我们所有铁路人的心声。他们如同一粒石子、一根枕木、一节钢轨,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铁路人!我们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铁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94832